最近,我在为一个新媒体大咖写文章。这个大咖是北大的本科、常春藤海归硕士,妥妥的美女学霸一枚。
在和她的合作中,充分感受到了学霸的专业,以及对产品的极高要求。
每篇文章,她都会改到不能再改,哪怕一句话不通顺、一个词不准确,这篇文章也绝不会发出来。
在一次分享中,有人问她,你是怎么考上北大的?
她很淡定的说:可能就是从小就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吧,不允许自己做不好。
的确,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没有“凑合”,他们不但为自己制定了很高的标准,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和学霸的差别,并不在智商,而只是对自己的要求。我们总是在普通变优秀的一刹那,选择了心疼自己。
而学霸,早早地将高标准变为了习惯,从而保证他们,在未来做任何一件事,都高于平均水平。
另外,学霸由于一直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除了对自身的高要求外,外界环境也让他们与更高的标准看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和水平。
正如作家采桐在《精进》这本书中所说:
那些考上二三流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人都是社会动物,当周围的人都很努力时,我们就会暗示自己:不能比别人差;但当我们周围的人都习惯于懈怠的状态,我们不是不可以努力,只是要付出大的多的代价,因为此时,我们除了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惰性,还要克服那些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的巨大心理挑战,而后者,会更难。
学霸因为对自己的高要求,才能不断加入到同样高要求的人群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更努力的榜样,因此变得更为精进。
他们过的,是一种螺旋上升的人生,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好。
高考不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因为人和人的差距,早就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