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惠泽众生“禾下梦”

   日期:2020-08-31     浏览:31    评论:0    
核心提示:  编者按:粮食产量“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在我国“三农”发展迈入新的黄金期的脚步声里,有着他们赤诚奉献的节拍。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梳耙耧犁,播下精心培育的良种,迎来一个个丰收年。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

  编者按:粮食产量“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在我国“三农”发展迈入新的黄金期的脚步声里,有着他们赤诚奉献的节拍。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梳耙耧犁,播下精心培育的良种,迎来一个个丰收年。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程顺和,一个个对我国种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响亮名字。他们,被农业部评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他们,是专注田畴、饱暖众生的实践符号,升腾着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民族精神。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一位矍铄的老人像稚童一样念叨着自己的“禾下梦”。

  他,就是我国著名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

  “禾下梦”,可谓惠泽众生。他和他的团队主持的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几乎成为中国农耕史上水稻种植的一个神话。目前,已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2011年9月,他指导培育的“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现在,他和他的团队正在攻关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

  以梦为马,以志为友。50年前,年轻的袁隆平开始了水稻杂交育种的漫漫征程。

  横亘在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面前的一道大山,是雄性不育系的种子难以找到。1970年11月的一天,突然柳暗花明。那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里发现了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的3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经袁隆平确定,这是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难题。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以这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1995年,他主持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就这样,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禾下梦”,不断演绎新的辉煌。1997年,67岁的他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科研攻关,并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实现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仅“十一五”期间,经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就达4.14亿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0.2%,平均亩产达到575.2公斤,亩增产67.9公斤,累计增产稻谷561.9万吨。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说,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就意味着亩产翻番。

  “禾下梦”,眼光是如此深邃。袁隆平说:“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那么增产粮食每顷按最低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高云才)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