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批复粮食、棉花、油料(花生)三个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年)及《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统称《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以上,力争实现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全省花生总产378万吨,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调结构:调减籽粒玉米 增加大豆饲料面积
“这两年,小麦跟玉米一种,就能算出要赔多少钱。”淄博民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卫刚坦言,“就说现在,一亩地300块钱就赔出去了。”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但2015年每亩粮食(小麦、玉米各一季)生产总成本为2022.7元,每亩纯收益41.01元,种粮效益仍较低。此外,人多地少,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种养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
为此,我省提出由注重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生产向适当调减籽粒玉米面积,增加大豆、杂粮、饲料面积转变,更加突出口粮生产,加强农牧结合。
花生作物不仅具有固氮、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等优点,还能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和轮作,使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方案》提出,将通过实施种植制度改革调转、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示范、优质专用品种研发等三大工程,稳定增加花生作物面积,提高单产水平。
扩规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5年要增近5倍
近年来,我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全省种粮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家庭农场)仅1.74万户,流转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7%。棉花也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2014年我省户均植棉5.2亩,全年生产用工每亩20多个,比小麦、玉米两季还多。
为此,《方案》提出,到2020年50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0万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万家,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达到50%以上。鼓励促进棉花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植棉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连片种植优质品种,统一收购加工,推进优质优价,优棉优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植棉大户和棉花专业合作组织将分别由2014年的6380户和25个,增加到8000户和60个。
强科技:农机农艺技术推广分区域、分步骤
去年,我省小麦机播、机收率均达98%以上,玉米机播、机收率也达到了95.3%和83%,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不过,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仍然不能完全到户、到田,且部分作物机械化水平较差,农机农艺融合度低。以棉花为例,2014年我省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约55%,明显低于同年小麦的98%和玉米的87%,且用工过多不但推高了棉花生产成本,还影响了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不乐意植棉。花生机械播种率虽然已达70%,但大多使用的是小型多功能播种机械,机械化综合生产程度为33%,农机农艺融合程度只有30%。
对此,《方案》分区域、分步骤提出农机农艺技术推广计划路线图。在棉花生产及主要提质增效指标表中,我省棉花机械化水平、亩用工数量,甚至纤维长度和纤维断裂比强度标准都被分年度明确标注。在《花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阶段目标规划表》中,“提高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增强良种工厂化生产加工能力”等技术规范目标占到所有目标总量的五成左右。
保安全:2020年年检测样品达到4.3万个
我省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大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然而,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据统计,全省95%的乡镇监管站与农技站合署办公,大部分监管人员为兼职身份。截至2015年底,仍有15家县级质检体系建设项目未竣工验收。农业生产中,也还存在违规使用禁限农药现象。此外,部分农业技术标准内容过于专业,农民看不懂,用不上。
《方案》明确要求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提出到2020年,我省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省农业地方标准、生产技术规范总数达到2600项,全省年检测样品达到4.3万个,力争全省75566名村级监管员轮流培训一遍,并实现农药经营告知、高毒农药实名购买、区域高毒农药限制经营使用、农药经营店整治标准化4个100%,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